欢迎访问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网 !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字体大小 [ ]
“语言发现它的青春源泉”——记王家新教授“现代诗歌对‘异’的追求”讲座
时间: 2023-03-30     浏览次数: 10

328日晚上,当代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老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现代诗歌对‘异’的追求”的讲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李蓉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参与。

讲座伊始,王家新老师指出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是变革传统及其对语言的异质性和新奇性的追求。他从艾青诗歌中的“异”出发,以“太阳向我们滚来”等诗句为例,阐释新的美学的产生。紧接着,王老师举例了鲁迅的“异质性”文体,对《秋夜》等文中的语言“怪异”现象进行了分析。

谈及“翻译体”这一概念,王家新老师概括道,“翻译体”就是在翻译中形成的一种文体和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发生作用,并在此产生了一种新语言,一种闻所未闻的几乎像外语的语言”。王家新老师以穆旦的诗歌为例对“异化的翻译”进行探讨,他表示,穆旦给新诗带来来了一种强烈、陌生、复杂的语言,有一种充满生机的“不成熟”,他刻意求“异”,这与他的诗歌翻译是分不开的。

提及朦胧诗,王老师以多多的“怪”诗为例,深入剖析其诗歌中既充分接受外来刺激和影响,又能“自成一格”的根本原因。而北岛、多多等朦胧诗人从旧体诗、革命诗转向现代诗的创作,翻译诗有着重要影响。对于西方诗歌,王老师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都不可能只在自身单一、封闭的语言文化体系内发展,它需要在“求异”中拓展、激活、变革自身。与此同时,王老师指出西方诗歌也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他列举了艾略特、叶芝、庞德等诗人的诗歌以供同学们理解。

随后,王家新老师以《醒来》一诗的创作经历,系统讲述了诗人的语言意识和诗人作为译者的重要性。他认为伟大的翻译本身即是伟大的文学,翻译如同创作,都是一种生命的召唤,“我们要做的就是听从语言对我们的召唤,只有听到这种召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诗人”。

三个小时的讲座后,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了王家新老师的诗歌,包括他的《在大堰河的故乡》,同学们被深深感染。在提问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地进行交流提问,现场氛围热烈、活跃。王家新老师就“陌生化是否等于艰涩”“诗歌写作的源泉与手法”“诗歌翻译译本的选择”“诗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最后,李蓉老师对王老师的讲座谈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希望有更多的同学真正走进文学、走进诗歌。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 鲍婧婧

图片| 胡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