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获奖作家作品研讨会顺利举行
浙师儿童文学 2023-04-13 21:46
撰 稿 丨 任 超、陈 怡
编 辑 丨 黄隽然
4月9日上午,第三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获奖作家作品研讨会在武义清水湾会议室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指导,浙江师范大学、武义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武义县“童话武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承办。
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翔宇教授主持。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蒋风、第三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获奖作家舒辉波、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纳杨、《儿童文学》图书编辑部主任王苏、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王宜清、《少年文艺》原执行主编谢倩霓、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编辑部主任梁燕、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彭学军、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韦苇、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周晓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姚苏平、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胡丽娜、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钱淑英等。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到场学习。
浙江师范大学老校长蒋风致辞
蒋风对本次研讨会作开场发言,他首先对舒辉波的获奖表示衷心祝贺,并鼓励他能够继续地创作出有生命力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蒋风指出设立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是为了表彰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已取得一定成绩、并具有创作潜力的青年作家,鼓励广大儿童文学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与会专家发言
研讨会现场
韦苇对舒辉波表示祝贺。从自身对儿童文学的经验谈起,韦苇提出要用“挑剔”的态度和方法来评判儿童文学作品,好的儿童文学自有其独特的标准。借助挑剔的眼光和标准,韦苇认为舒辉波经得住挑剔,应该毫无保留地肯定舒辉波的作品。同时,韦苇指出,舒辉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但仍需要警惕是否频繁地重复以往的成功经验、创作窍门和路数。
孙建江肯定了蒋风儿童文学奖的影响力,并祝贺舒辉波荣获此奖。孙建江认为儿童文学的特点应该是多面向的,儿童文学发展离不开作家独有的个体性。个体的样态越丰富多彩,文学才会光彩夺目。舒辉波的创作正是在走一条自己的路,一条并非轻而易举的路。在“不讨巧”的创作中,舒辉波不断地尝试、探索自己的写作潜能。孙建江指出舒辉波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对贫寒子弟的采访与关怀,体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在舒辉波的笔下,面临极度贫寒的困境,主人公没有放弃、绝望,仍然期许生命力的光亮。其二是对抗战题材的发掘,如《剪刀·石头·布》《老狼老狼,几点钟》《躲猫猫》。作者坚信童年的力量,相关作品穿透历史的束缚,直面现实却又超越现实。
周晓波认为舒辉波把写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是一位极善于写故事的作家。在人物、故事、技巧中,技巧是排在末位的,树立人物、故事精彩才能够吸引住孩子。在《剪刀·石头·布》中,舒辉波以不起眼的动物作为主人公放在前台来表现,把“人”放在后台,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家巧妙的构思。周晓波指出,一个作家有自己生活所关注和了解的东西,但是舒辉波具有创新意识,并不是太多地重复自己。由于早年记者、编导的身份,舒辉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等作品书写了大量底层孩子的真实生活,关注底层孩子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这不仅是大城市的孩子们难以了解的,而且能引发教育界、新闻界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与反思。
姚苏平认为舒辉波是有写作理想的人,这种理想使得其能够涉猎许多题材,有自己的野心王国。在非虚构写作大火之前,他以亲历者、参与者的视角创作了《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是一部兼具个人性、反思性与文学性的写作。姚苏平指出,舒辉波能够直面儿童文学创作中很沉重、很困难的话题,这种话题的表现能够显示出儿童文学的分量,但同时这也出现了一个悖论。作家能够敏锐地体察和把握时代性,演绎出特定时代中成人与儿童共同的情感结构并且为“平民英雄”加冕的同时显示出了孩子的童真,召唤孩子自发生成的使命意识,挥就了中国式童年不同的质地和生动的样貌。针对战争题材的作品,姚苏平认为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都不值得美化和咏叹,无论是哪一方的儿童,都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当儿童无法远离战争时,儿童文学对战争的书写需要抱有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类疯狂行为的反思精神,对童年被践踏的谴责意识。基于此,如何让儿童读者能够全面地认知与反思战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此外,借引罗杰·加洛蒂“无边的现实主义”的概念,姚苏平认为舒辉波践行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老狼老狼,几点钟》等作品采用文化注入等方式对儿童性进行了深入的书写。舒辉波的创作更多地采用自然而然地流露,而不是特地地指出,突破了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简单的纯良的范式。
纳杨总结了舒辉波的三个特点。第一,有耐心。舒辉波作品的总体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很扎实。《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关注十年来儿童的生存境遇,不仅具有稀缺性,更体现了现实的价值与意义。第二,有担当。舒辉波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创作初期就涉猎了抗日战争等题材。第三,情感丰富。《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灌注了作家一腔的热情,表现了孩子的孤独感,具有相当的情感冲击力。纳杨指出,“青年作家奖”不是终身成就奖,并对舒辉波提出三点建议。她希望舒辉波能够继续保持优点、不断地创新并关注历史。优秀的作家需要承担使命,要保持理性的愤怒,同时要给出真诚的温暖。
王苏站在出版人、编者的角度,肯定了舒辉波的初心与担当。王苏提出,舒辉波有着执着的坚持和温柔的回应,语言中透露着一种理性的愤怒。沿着最初的“开启点”,舒辉波的早期作品与众不同,更为真实,关注到一些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地方。成为作家后,舒辉波仍然带有记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等反映农民工问题的作品中,舒辉波始终怀着一种悲悯的情感,相关主人公虽然会感到孤单与落寞,文字间却隐含着他们对幸福的憧憬和表达以及独属于孩童的纯粹的友谊。然而,作品中唯美的诗意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但是却增加了与儿童的距离感。较之以前,舒辉波克制了情绪,更加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书写真实的人性。总体上看,舒辉波的作品游离在现实与虚构之间,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读者,达到了读者柔软的内心。
同为儿童文学作家,彭学军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对舒辉波的创作进行分析和点评。彭学军认为,在舒辉波的创作中,“情感”首先表现为对文学的虔诚和敬畏,即坚持自己的格调和创作节奏,不媚俗、不被市场裹挟,坚持走向经典的艺术追求。就具体的作品而言,“情感”表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如在《逐光的孩子》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光彩,而在塑造齐老师和戚海燕这两个角色时,舒辉波则是把自己“放进去”了,在其中投射了最真挚最深切的情感:他赋予了戚海燕所有的美德,特别是在深陷危难之时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正义与勇气;而齐老师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身体上有缺陷的他,在精神上是强大、丰富的。最后,在表现现实与超越现实方面,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舒辉波始终关注底层儿童的生存困境,始终直视现实,从不回避生活的苦难或是粉饰现实,在处理现实与虚构的关系上,舒辉波也特别注重分寸感、距离感。另一方面,在不那么美好的现实中,舒辉波通过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写出了人物的趋光性、向上、向善。
对舒辉波的作品的关注,贯穿着梁燕的整个编辑生涯,她以“舒辉波战争与成长三部曲”为例,从编辑的角度深入分析舒辉波的创作特点与不足。她认为,“舒辉波战争与成长三部曲”以游戏点题,用游戏的意象和特点来隐喻历史,通过“我”听奶奶讲故事的模式,将战争、动物、乡土、成长等多种元素融入故事之中,呈现出一种壮烈、忧伤、凄美,同时又充满浪漫的复杂气质。从中可以看出,他调动的是对于小说艺术的期待,同时也融入了他多年来对小说艺术的锤炼。其戏剧性的情节设计、诗性优美的语言表达、乡土童年的真切回望,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点缀以及忧郁的情感基调,让“战争与成长三部曲”呈现出特有的属于舒辉波的气质。具体到文本,她从结构故事、对游戏的运用、讲述模式以及细节描写四个方面来分析舒辉波小说创作的特点。同时,梁燕也对舒辉波接下来的创作提出了建议。首先,战争与孩子的关系的处理需要进一步思索;其次,“游戏”在系列小说中的运用可能造成重复,显示出编造的痕迹;再次,就“听奶奶讲故事”的传统模式而言,奶奶的亲历性的叙述基调与其奶奶的身份之间有无法链接的落空感;最后,作家本人的全情投入也可能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啰嗦和自恋。
谢倩霓从舒辉波的短篇入手,回顾了舒辉波的短篇创作并提出了短篇写作的建议。她认为,舒辉波的短篇创作绝大部分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从小男孩“我”出发,叙述者“我”有作者童年的影子,而小小的“我”看到的是很大的人生、深深的情感,比如《荞麦花开》描写了父亲错失的情感和一辈子的牵挂与忧伤,对情感的处理克制、深沉;《为我唱首歌吧》描写了一个瞎子悲凉的一生。她认为,爱的缺失与渴求,爱的表述与感受以及对爱的赞美是舒辉波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旨。另一方面,谢倩霓也指出了舒辉波短篇小说创作的不足之处。首先,有一些短篇作品过于关注成人的人生与纷杂的社会生活,忽略了儿童本身,儿童因而变成了故事的旁观者、客串者;其次,个别短篇小说承载了过于庞杂的内容,体现出内容大于形式的倾向,她建议舒辉波在短篇小说中可以做做减法。
钱淑英以“催泪文字是否等同于好的文学”为话题切入舒辉波的文学创作,肯定其作品《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的含蓄与节制。她注意到“水”“光”“天使”“花”等意象在其创作题目中多次出现,这些意象具有个人化、情感化的导向,丰富了作家的轮廓和形象。她提到,作为正在成长的作家,舒辉波内在心性里的“少年气”是一直在的,其关于青春的、伤痛的、赤诚的表达让人容易产生共鸣。她将“编辑手记”看作舒辉波创作经历重要的一部分,十分赞赏他与编辑之间的互动。此外,她也对《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和陌生人共进下午茶》等作品中关于“表达视角”“场景描写”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最后,她引用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言,“诗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期待并相信舒辉波的创作可以将“真挚的个人情感”升华为“意义重大的感情”。
胡丽娜认为舒辉波的作品有太多的话题值得讨论,苦难、战争、童年等关键词在他的作品里均有所涉及。正因如此,他也日益得到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关注。此外,胡丽娜指出,舒辉波是一位非常具有文学个性和艺术特质的作家,他以严苛的姿态对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一种审视与探索。于是,舒辉波笔下的儿童小说便具有多重的艺术风貌,上述特征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舒辉波的某些长篇儿童小说中,情节上所暴露出来的模式化、程式化倾向恰恰反映出其内在的艺术缺陷,这些艺术弊端值得作家本人探究与思考。最后,胡丽娜提出舒辉波是在进行一项有难度的叙事挑战,他的“战争与成长三部曲”日渐精进,后期作品《躲猫猫》显得更为平稳与放松。
主持人作会议总结
吴翔宇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对本次研讨会作了简要总结。吴翔宇指出,研讨会不是“抬轿子”的会议,老师们的发言不仅对舒辉波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总结探讨,而且也为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作为一名成功的作家,如何不重复自己的路数,是一个永久的课题。与会老师们均认为,舒辉波的创作走的是一条“不讨巧”的路。事实上,文学创作太讨巧,是相对便利却仍存遗憾的创作策略。走一条看似不太讨巧的路,却抵达关乎生命与人性的共识,才体现出作家“样态化”的独特经验。舒辉波对现实主义的独特把握,使其成为了一名人道主义的关怀者。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具有创新意识均是优秀作品所具备的特点,同时,深度关注儿童才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关键。吴翔宇认为,作家既要关注成长中的孩子,也要关注孩子长大以后的结局与命运。舒辉波的“把自己放进去”的写作理念,体现出作家对创作的真诚态度。
获奖作家发言
舒辉波首先对蒋风教授及与会专家表示感谢。舒辉波指出,本次研讨会幸福而又难忘,对他而言意义重大,他的第一位评论者周晓波,第一位图书编者梁燕,第一位班主任纳杨,以及陪伴他成长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刊物的负责人均在现场。他表示自己很幸运因为热爱而选择了写作,写作赋予了他平凡而短暂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他将继续为儿童创作优质的作品。
第三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获奖作家作品研讨会落下帷幕,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作家投身儿童文学事业,推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