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科姚晓雷教授的论文《“历史化”实乃“未来化”——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范式的思考》(原发表在2023年第9期《探索与争鸣》)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2期论点摘编,该文此前又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1期、《文学研究文摘》2024年第1期转载。
文章指出,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历史化”理念不是泛泛地探讨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一套文学价值评判的话语体系,以解决20世纪末以来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学术品质退化问题。很多研究者偏向在历史本体和文学之间寻找某种联系,但所谓“历史化”的“历史”并非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视野,而应当是文学的历史经验视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无非是在文学历史经验视野下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这种范式的合法性来自文学历史经验所拥有的能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未来性”基因。故“历史化”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依托文学历史经验“未来性”,“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未来化”。不过要警惕的是,文学历史经验的“未来性”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不断辨析。所以,“历史化”不是一种对经验的守成,而是在探索基础上和文学研究对象之间进行的对话。
原文链接
作者简介:姚晓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世纪末的文学精神》《灵魂的守护》《乡土与声音》等著作,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
《新华文摘》创刊于1979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编辑出版。四十多年来,《新华文摘》作为大型理论性、综合性、资料性文摘类权威期刊,广涉千家报刊,精取天下文章,编选了大量弘扬时代主旋律、荟萃人文学术精华、凝聚中国经验的优秀文章,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和文艺佳作,以其思想性、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享誉海内外,是我国最具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类杂志之一。根据浙师科研字〔2021〕16号文件,该期刊的论点摘编板块自2022年起认定为我校权威B类。
编辑:孙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