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网 !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字体大小 [ ]
星丛启蛰,诗道问津——记西渡教授、敬文东教授、颜炼军教授“世界从一首诗开始”新诗交流会
时间: 2025-06-03     浏览次数: 10


530日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西渡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敬文东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颜炼军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五楼511教室与浙师大师生进行了一场以“世界从一首诗开始”为主题的新诗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由我院李蓉教授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交流会伊始,三位教授分别就“好诗的标准”这一提问作了回答。颜炼军教授表示期待“有个性的语言、想象力与经验表达”,强调年轻作者需与前辈形成“对话、切磋”而非简单模仿的关系,独特之作甚至需“孤独的生长期”对抗喧嚣与规训。西渡教授则援引艾略特,指出当代青年诗人虽技艺精进,却深陷“经验雷同”之困——成长模式趋同导致“说什么”高度相似,资源丰沛反易陷入技术主义泥沼。敬文东教授则以深刻哲思破局:文学不是新闻的注脚,其尊严在于揭示被新闻忽略的“日常生活神秘性”——那些本可存在却未实现的“几十亿分之一”的可能。文学通过三重神秘性(日常生活、文学本身、整体存在)对抗现代性“祛魅”,为世界重新“赋魅”,这正是诗人突破经验同质化的“密钥”。此外,敬文东教授还犀利点明“语言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言谈直指时代精神隐忧。


随后,探讨转向诗歌本体与现实经验的张力。针对西渡诗集《天使之箭》引发的“现实与永恒”之问,西渡教授阐明超越性深植于现实土壤:“在现实、短暂的流逝中才意识到永恒”。他区分“想写”(唯美超越)与“不得不写”(现实压迫)之诗,自身创作正寻求二者平衡。谈及骆一禾诗歌,西渡教授强调其“博大生命”意识——身体非孤立肉身,而是关联他者与人类全体的存在。关于如何进入诗歌,西渡教授主张反复诵读,珍视“表层声音”对身心的直接撞击,“放任它不懂”有时反得真味。对于互联网时代个人化写作与共同意识诉求的悖论,敬文东教授剖析现代性背景下的孤独:孤独并非源于不同的自我不能互相理解,而是“彼此觉得不值得理解”;颜炼军教授则回溯个人化写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抗集体性话语的情境,呼吁在技术媒介强行覆盖生活的时代境况下重新讨论何为个人、个体意义上的经验如何抵达、如何重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紧接着,对话直面创作迷思与时代困境。关于如何平衡诗人与学者的身份,西渡教授坦言批评研究源于创作体悟,灵感需及时捕捉。被问及如何处理语言的自主性以及诗歌如何介入时事,敬文东教授提出主要在于共同认可的“抒情主人公”所构建的互容空间,引述鲁迅所言“文学不是枪炮”。对于在追求作品发表与获奖的时代语境如何看待张枣的“享乐精神”,敬文东教授称其“颓废是高级的”,因其在没有用于表达的东西时停止写作;颜炼军教授则从张枣将赶场喝酒的人形容为“一座移动的废墟”洞悉当下年轻一代与张枣在共鸣中的差异。面对投稿无回响的困惑,西渡教授直言:渴望发表者“尚无资格写诗”,真正的回响可来自同好切磋,亦可源自李白、杜甫的伟大馈赠。

 

交流会最后李蓉教授回应本次诗歌交流会主题“世界从一首诗开始”,说明这一诗句来自西渡教授的诗作《杜甫》;并鼓励同学们写诗和参与诗歌研究,这或是对今天未能有机会提出的问题的最好答案。

 


文字:张雪珊

图片:孙伟民